冰雹书单|2023年第1期:治愈自己,生命清新

Xue Xia
17 min readSep 21, 2023

--

刚走出象牙塔的时候,受到了来自真实社会的残酷冲击,我拼命读书,寻找真相,然而知道的越多越痛苦;如今,我还是读呀读,慢慢不再和世界较真,尽量抵达多纬度的思想,也尽量不囿于思想,越读越轻盈了。

希望这份书单也能给你带来轻盈感呀!

01

她们和她们

By 安小庆 林松果 李斐然

评分:★★★★★

主题:中国女性的生命力

这是本年度让我多次落泪的好书,深深为这些在截然不同命运中挣扎而绽放的女性感动,无数读者在她们的故事中照见了美好的灵魂和心声。20多年前,西北农村女性刘小样一心想出走,给央视《半边天》写了一封信,“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宋小女在前夫长达17年的冤案中,一直申诉,在前夫无罪释放前夕,她说就要一个久违的拥抱;在全国宫颈癌最高发的草原地区,医生为当地女性争取到免费HPV疫苗……

在浩荡的历史车轮中,无论什么性别,我们往往是被裹挟的人,无奈、沮丧、感到渺小。但这些故事中让我们看见同一时代的普通人共通的困境以及面对命运的智慧。“真正的勇气恰恰在于认清了无可奈何之后,依然为罕见的可能性去努力。”

02

The Wizards of Ozymandias: Reflections on the Decline and Fall

(奥兹曼迪亚斯的巫师:衰落的反思)

By Butler Shaffer

评分:★★★★

主题:在绝望的世界里,如何捍卫精神自由?

人类发明机构系统的初衷是让它服务于人,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但是在它发展缜密庞杂之后,人反而成为了臣服于机构系统的工具,压抑个人意志、自由和情感,人不再是目的了。

美国法学教授 Butler Shaffer 这么写道:“我们组织和识别自己的正式系统,可以说是在与生命本身进行一场不断升级的战争。作为先进技术的创造者,我们已经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像机器;我们被调教成机构系统的机器人仆人,我们既不理解也不控制这些系统的目的,而且我们害怕对其提出问题。我们的公司-国家世界掠夺、奴役、控制和破坏我们,所有这些都是以促进我们的自由和物质福祉为名。”

Shaffer 批评了西方文明体系不把人当人看,精英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牺牲国民生命,以恐怖主义的名义侵犯民众隐私,负债累累的金融巨头在危机后仍掏空纳税人的钱自保,在学校里找不到精神慰藉的年轻人深受药物滥用的困扰……所有现代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人类当作可消耗的资源,从而满足少数人的野心。当个体被钳制、独特性不被尊重、无法发挥创造性和生命能量时,我们眼前的文明也必然毁灭。

人陷入绝望的根本原因是被现代体系剥夺了自主性。“把自己分裂成身体和精神两个维度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来源。这种不和谐也可能内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感到无力,最终可能屈服于内心的绝望……除非我们能重新点燃因疏忽而熄灭的内心之火,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精神破产。”

作为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Libertarian),Schaffer 提出了夺回心灵自由的建议。不要相信主流机构和媒体告诉你的任何事情,不要把冷冰冰的机构利益当作是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指南,学会远离人云亦云,逆向思考,保持清醒,提高认知,向更适合自己的自由和物质福利的新领域迁移,支持和保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信每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以和平、自由和尊重个人不可侵犯性为基础的新文明。

03

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优秀的绵羊)

By William Deresiewicz

评分:★★★★★

主题:美国家庭和社会也鸡娃,最终把精英学生培养成工具人

在崇尚独立个性的美国,精英学生也经历着父母鸡娃、高度竞争的痛苦,他们从小被告知自己是天选之子,经过了筛选之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仍然焦虑、胆怯、迷茫、缺乏求知欲、缺乏主见、与社会脱节,只是朝着学校和家庭设计的方向前进,名校毕业生多数成为了华尔街流水线上的高级螺丝钉。

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 指出,美国精英教育,从学校到家庭,只是在培养一群温顺而优秀的绵羊,更准确地说,是表面光鲜亮丽的工具人,实际上和普通人一样,被推进了另一种人生牢笼而已。

美国中产阶级父母鸡娃的现状让人寒栗,平均每10个美国大学生里就有1个出现抑郁倾向。 Deresiewicz 教授指出,许多美国父母表面上说为了孩子好,本质是为了自己好,把孩子变成自己意志的工具、附属品,用孩子的成就来补偿“脆弱的自我”,于是孩子从小就默认了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不断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就,才能被爱。学校和父母关心的不是孩子真正的学习,而是把他们变成特权再生产的机器。家长们总是陷入你死我活的竞争思维,然而没有必要,“你认为你在搞别人的孩子,但你最终也搞死了自己的孩子。”

教授写道:“许多父母在一个失去理智的系统中努力做到最好。但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举手投降。不管这股潮流多么强大,我们都不能继续随波逐流。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变得不同,我们就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抚养他们。”

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它不仅仅意味着一份工作,它更意味着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人告诉你,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可转让的技能,他是在试图把你变成工作中高效的员工、市场上容易受骗的消费者和国家的顺从对象。当我们问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时,最重要的是我们保持完整人性的能力。”

Deresiewicz 教授还发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一旦他鼓励自己的学生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迎合父母和社会的期待时,耶鲁精英学生们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试错成本”。教授提醒到,你们可是家庭收入水平为全美前1%的人,这是思维的懒惰 — — 从小习惯了确定的人生,一点也输不起,生怕偏离精英职业路径就抬不起头,永远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活着,无法直面人生的不确定性。

教授警告精英年轻人不要陷入地位比较,因为它永无止境、永远无法让你满足。“你想出人头地吗?没有顶的。不管你爬得多高,总会有人在你上面……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最终会到达哪里:在中间的某个地方,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具体在哪里真的重要吗?”

他说,年轻人应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就算没有外部奖励和结果,也能一次花几个小时沉浸在其中,你是否得到认可并不重要,因为这是你无法控制的,人生的最终考卷不是看你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而是看你的生活是否过得开心。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需要年轻人重拾道德的勇气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 Deresiewicz 教授抨击了精英主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伪装,核心利益者宣传这种意识形态以证明其合理性,教育的目的是贵族制的翻版、特权符号的再生产。这个体系培养出的精英们没有勇气和远见,一心一意只关注一己输赢。近三四十年来的政治和金融海啸就是精英教育无效的证明,毕业于精英私立学校的政客和企业管理者是一群“只忠于自己野心的管理精英”,越来越离地、腐败、无效,更是一群“高智商的白痴”。

Deresiewicz 教授写道,美国精英教育体系已经过时,它是战后时代的产物,当时建立大型官僚机构,急需填补社会机器的空缺,必须培养一批淡定、温顺、高智商、迷茫的高级工具人;然而,现在美国这套体系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和权威,“现在是时候想象一个不同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并鼓起勇气实现它。”

这本书,我打5星好评 — — 如果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读到它,相信这十多年我的精神创伤会少一点。

20岁出头时,我懵懂地羡慕呼风唤雨的现代“贵族”群体,在一些活动中见到了所谓的重磅人物,甚至觉得自己要上天了,有朝一日能成为他们,教授们也时常称赞我勤奋又“ambitious(有上进心)”。

到了25岁左右,我走访了一些危险社区,报道了社会不平等的议题,向下看,看到太多无奈、黑暗和不公,夜里常常以泪洗面,向上看,又捶胸顿足,凭什么别人大学一毕业就能回家接管传媒巨头,而我出生在一个没有经济资本的教书匠家庭。于是,我拼命读相关社会学和经济学著作,想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越看越痛苦,越看越抑郁……

直到快30岁时,见过站在金字塔顶端一夜跌死的人,也见过一夜崛起的人,见过站在经济链顶端却天天焦虑鸡娃父母,也见过家财万贯还想富可敌国的人……

看着看着,有种抽离感,这似乎是一场无尽的人类游戏,无论处在哪个位置,人似乎都无法满足,鞭笞自己成为竞争棋子。

青年时期的我的痛苦,主要来源于我不假思索地接纳了这个世界给我的精神架构,不自觉内化了外部的价值感和认同,“物化”人本身的价值。如果一直向外索求,我永远得不到自由吧。

内心自由才是抵御人生风暴的有效途径。就像爱默生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发动一场私人革命,将自己从现有精神结构的暴虐中解放出来,从而赢得精神的独立。

04

这是我内心深处找到的东西

By [法] 简·大卫

评分:★★★★

主题:学习自我治愈

一位精神分析师讲述了他采用的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倾听方法,这也适用于任何人之间的沟通(与他人或自我的对话),这是通往治愈的必经之路。放空自己,代入到对方的叙述感同身受,认同对方的感受,抽离自己,再整合对方呈现的情绪和信息做分析和解释。

人能被完全治愈吗?对精神分析师来说,这至今是一个谜,不是所有人都能治愈,也不是所有病症都会消失。“一部分无法减轻的痛苦始终存在,它是生命中固有的,于生活而言也是必要的。毫无痛苦地生活不是在生活。”

05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By Sendhil Mullainathan & Elder Shafir

评分:★★★

主题:放下匮乏感去生活

当人的大脑整天被“稀缺感/匮乏感”占据的时候,人的认知能力会下降,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容易分心、健忘,很难做出理智的决定。行为经济学家 Sendhil Mullainathan 和心理学家 Eldar Shafir 指出,贫穷会降低认知能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差、性格差,只是因为他们的头脑被稀缺感俘获,越是关注缺乏之处,越短视,越陷入贫穷;忙碌之人亦是相似,陷入时间不够用的稀缺感中,不给自己留有弹性空间,时间永远不够用。要跳出稀缺感的死循环,必须把眼光从眼前的稀缺上挪开,看到长期的收益与风险,并且付诸行动。

如果过于关注你所缺乏的事物,你的表现和处境会变差。例如,当人们给自己贴上孤独的标签时,他们的社交能力不自觉会变差;体育竞技中,过度的专注于重要一球,反而会阻碍肌肉协调和运动表现。也就是说,带着匮乏感去生活,只会生活得更糟。

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我老家温州,我见过不少在90年代从贫困山村闯出来的生意人,逐渐累积了千万甚至上亿的资产,他们购置了豪车、高价的公寓,总算过上了好日子。但是,随着蓝海的消失,他们的财富累积变得缓慢,他们的贫穷记忆、匮乏感涌了上来,坐拥巨额资产,反而让他们惴惴不安。于是,很多温州老板开始放高利贷,不顾自己风险承受能力,把高于自己总资产好几倍的资金借出去。

我的一位儿时同学的家庭靠放高利贷为生,他小时候经常大方地带零食和玩具,分给全班同学,当时全班的孩子都羡慕他,没想到前些年温州金融泡沫破裂,他家欠下几个亿的债,所有资产卖光也还不上,那位同学最后连大学都没机会读完。

温州还有许多曾经发过财的老板,但是曾经的匮乏生活从未教会他们守住自己的财富、或者如何用财富改善生活,一挣到钱就拿去一顿豪赌,一夜间几百万就没了,抑或是一股脑冲入股市,只买一支股票,几天时间几十万又没了。他们赚了很多钱,可是似乎也未享受过生活。你时常听到的温州某某老板跑路了、跳楼了,并不是空穴来风。

真的,看了太多了金融悲剧,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带着一生都无法填补的匮乏感去生活,只会陷入一个越来越匮乏的无底洞。

06

谷物大脑

By [美] 戴维·珀尔玛特

评分:★★★★★

主题:我们能改变70%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健康和寿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吗?像阿尔茨海默症那样的大脑退化疾病是命中注定的吗?不是的。美国神经科医生 David Perlmutter 指出,脑部功能失调的罪魁祸首是现代人所吃的食物 — — 以谷物和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引发肥胖、糖尿病、痴呆症、头痛、失眠、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现代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我们的基因,疾病大部分是由生活习惯与基因不和谐引起的。

如果你每顿都吃米饭和面食,那么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比很少吃碳水的人高出多倍。发表在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的研究指出,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的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高于一般摄入量的老年人将近4倍,吃健康脂肪最多的人患认知障碍的可能性减少了42%,吃健康蛋白的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了21%。

人们对脂肪持有极大的误解,实际上最新的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优质脂肪对大脑认知功能非常重要。人脑由70%以上的脂肪构成,脂肪还在免疫力调节方面起作用(肺、心脏、肝脏、骨骼都需要),帮助维生素A、维生素K(有关大脑和眼睛健康,降低老年痴呆和黄斑变性)和维生素E的吸收。

Omega-3 脂肪酸对大脑特别好,它来自海鲜、野生鱼、橄榄、草饲肉。Neurology期刊上的研究显示,不吃鱼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在4年内增加了37%,每天吃鱼的人,风险降低了44%。经常吃橄榄油、亚麻籽油的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比不经常吃的人低了60%。

过去的心血管医生总强调减少胆固醇的摄入,但是神经科医生Perlmutter 引述研究综述,胆固醇与心脏病之间没有相关性,饱和脂肪与冠心病、中风或心血管疾病之间没有相关性。低密度脂蛋白帮助大脑捕获胆固醇,运送到重要的神经元中,胆固醇水平过低,大脑运转不好,容易得神经系统疾病,胆固醇帮助大脑长出新的突触,抗大脑氧化。摄入胆固醇并不会使身体的胆固醇水平升高,相反,摄入过多糖反而让肝脏产生过多胆固醇。

胆固醇本身对大脑是有好处的,但是摄入太多的碳水和糖,会让蛋白质和脂肪经历糖化作用,身体组织和细胞变硬,失去弹性,这才增加糖尿病和脑病的风险。

很多人一口咬定,健康和认知能力是基因决定的,后天无能为力,这其实是懒惰的借口。Perlmutter 医生强调,表观遗传学研究证明了你的生活方式可以调控你的健康状况和寿命,甚至影响传给下一代的基因 — — 我们能改变70%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健康和寿命。

你吃什么,就是什么。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长期投资,它能减少不必要的病痛与医疗开支,提升人生质量。

07

Small Giants: Companies That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

(小巨人:不做大也能成功的经营新境界)

By Bo Burlingham

评分:★★★

主题:企业要做得越大越好? 小而美也是出路

中国的业界总是兜售着“企业一定要做大做强”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商学院都围绕着企业快速增长盈利的目标,传递着不扩张就意味着会被淘汰的危机感。然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向我们证明了,“小而美”的企业反而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不陷入疯狂增长的魔咒,给社区提供更高的价值,也能给创业者真正想要的平衡生活。

企业做着做着,总会走到是否引入外部资本的十字路口,总会遇到来自供应商、消费者、员工的扩张压力,但是这本书里的几家中小型企业,在面临巨头的收购时,全身而退,因为出让股份就意味着失去部分掌控权,服从自己不喜欢的愿景,把独特的产品变成随处可复制的无聊产品。

毕竟风险投资人与创始人有着系统性的利益矛盾。创始人愿意以小幅度的增长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但是投资人总想着快点赚钱,于是很多企业迫于压力,疯狂借贷扩张,最终被迫倒闭。但是,按照原来的管理模式,完全可以稳健增长。在面临市场动荡与企业转型时,这种矛盾更加凸显。很少有风险投资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分红,从而保住企业员工的岗位和薪资,帮助企业转型度过难关。

因此,这些中小型企业家表示,一定把股份和经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家人和信任的合伙人手里,这种牢靠的关系让他们能在各个阶段保持统一战线,能够专注做喜欢的事情,把产品和服务做精,不用陷入为了满足投资人疯狂增长的胃口而把自己累死的生活方式中。

在上市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时常听到知名商学院毕业的管理者说:“家族企业是没有出路的,不可能做大做强,必须找外部的专业人士来管理公司才行。” 然而,据《胡润百富》报道,意大利93–99%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美国有80–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美国60%的上市公司是家族企业,美国GDP的64%是家族企业贡献的;世界500强企业中,34%是家族企业。因此,家族企业仍然是热门选项。

家族管理反而是更牢靠的企业形式,不用像上市公司一样成天刺激股价而牺牲长久发展,从家族里选拔管理人才,大概率也比聘请外部管理人才更值得信任,不是自家的经理人很可能捞到钱就退出了,不会顾及企业是否能传承几百年,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企业家一旦聘请外部管理人才,就把对方收养成干儿子干女儿。可见,高度信任仍然是维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这种信任和利益共识大概率存在于家族内部。

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温州到处是企业家,但是温州人的企业很少变成上市公司,总搞成夫妻店、家庭作坊的风格呢?现在,我理解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运作,闷声发大财,不香吗?

08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

By 颜世安

评分:★★★★

主题:回归自然,生命清新

读过哲学家鲍曼对现代性的批判之后,再来读一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世安解读的庄子思想,生活变得很轻盈。

从先秦道家至今,人类社会的形态演变了,但是一代一代的人还是陷入相似的精神奴役。“这种奴役使人生就像是经历一场无休止的折磨。精神奴役首先表现为人生在世总是不由自主地要去追逐外部目标,如富贵、名利、权势之类。这种追逐像是一场无休止的奔跑,永远停不下来。它带来的痛苦是双重的。”

曾经的我总想逃离,从压抑枯燥的高中逃离到相对自由的大学,从同质化的社会逃离到个人主义的社会,从地方主义的小城市逃离到国际化的大城市……逃来逃去,最后发现,世界各地的人和事、美好与黑暗,惊人地相似,无处可逃。就像庄子所说的,这个世界没有稳定安宁的去处,活着找不到,死了也找不到,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选择,就是游戏其间。

时常到大自然里走一走,多看看山、看看水、呼吸点新鲜空气,生命力才能复原。就像先秦道家所说,生命在社会的约束下才显得扭曲、变形、易受伤害,回归自然,生命清新。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