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书单主题涵盖了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劳动权益以及理财等多个领域。这些作品多数出自学者之手,每一本都提供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分析。
1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By [美] R. C. 列万廷(R. C. Lewontin)
评分:☆☆☆☆
主题:社会具有天然阶级性吗?
一、科学是真理吗?
本书收录了遗传学家R.C.Lewontin的五篇杂文,警醒我们不要迷信科学。他认为,科学受到资本和社会权力的牵引,是一种意识形态武器,用于“合法化”社会不平等,“它们的方式就是通过使平民百姓相信社会是公正而平等的,如果出现了不公或者不平等,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他指出,科学和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以高于人类社会、真理级别的姿态,让世界合法化。所以,人们有必要对科学持有合理的怀疑态度。
二、生物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天然具有阶级性吗?
生物学家发现,在与人类社会高度相似的蜂群和蚁群中,特权阶层是与生俱来的,蜂王和蚁后永远只有一只,于是生物学界出现了热门的“生物决定论” — — 先天的不同导致我们基础能力的不同,这种先天的不同又是生物遗传而来的,所以社会不可能达到结果和地位平等。
但是,Lewontin 抨击生物决定论的存在是为了合理化社会不平等,它迎合了不同党派人士的需求,保守政客利用它证明财富和地位不平等的正当性,自由主义政客则用它来强调机会平等,消除人为的不平等,让自然的不平等(天赋、长处)显现出来。因此,生物决定论完美支持了“社会是天生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
Lewontin 反驳道,能力不应该被定义为先天的,因为生物遗传不是固定的,除了基因和环境,还有其他不确定因素,那就是“发育扰动” — — 就算你知道个体的基因的完整序列,完美控制环境,你也无法控制这个生物最终变成什么样。
生物学家们在果蝇身上找到了发育扰动,果蝇的基因是要两边刚毛对称,在控制了基因和环境的情况下,果蝇两边刚毛不对称的形态仍然各不相同,因为在生长过程中,果蝇细胞分裂随机变化,像开盲盒一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被发现也有类似的现象,发育方向有极大的随机性,就算每个人都有天才小提琴手一样的基因和成长环境,最后能不能拉小提琴仍有高度的随机性。所以,我们是由基因+环境+发育扰动构成的。
他还指出,基因影响占80%、环境影响占20%的结论是不靠谱的,因为基因和环境没办法区分。目前最有效的基于被收养的双胞胎孤儿的研究,也很难排除相似家族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但是,Lewontin引用了一项研究,似乎又在佐证他的抨击对象的结论 — — 基因力量还是挺强大的。这个实验研究了英国一群被收养到不同家庭的孤儿,追踪这些小孩和亲生父母更相似,还是和养父母更相似。研究结论是,小孩的智商和养父母没多少关系,倒是和亲生父母智商高度关联,整体来看,这些小孩的智商比亲生父母高出20分,可能因为养父母经济条件优于亲生父母。Lewontin也承认,目前生物学界发现,人的神经中枢的信息处理速度是和遗传高度相关,也就是基因和智商高度关联。
但他觉得,智商差异可以通过技术和文化进步来消除,例如,人的计算能力天赋的差异在计算器出现后消失了,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数量级的,让基因差异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
三、如何面对生物不平等?
首先,这本书“生物性不平等”一词让我感觉不适,生物的确具有差异,有的能上树,有的能下水,有的能在高温下繁殖,有的能适应极酸极碱环境……我认为,差异性不该被看作“不平等”,贵贱之分是社会架构出来的,而不是大自然的定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正是因为不同的生物特征,生态环境才多姿多彩。尊重人的生物性差异,因为任何特征和技能,只要能服务到人,都是有价值的。
另外,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公平优势,要充分挖掘这种优势,毕竟代际积累的基因和环境优势是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来打破的。比如,小时侯我特别羡慕班级里那个噌噌噌长到一米八的女生,扣篮球轻松帅气,我爸妈个子很小,特别担心我长不高,带我去测骨龄,医生说我最多长到一米六八,后来我确实没打破基因设定,如果我去打篮球、做模特,门儿都没有。
所以,没必要去卷自己基因里没有的优势;相反,要充分挖掘家族里的天赋、喜好和行为特征。多数的遗传学研究结论是,智力、记忆力、注意力、空间能力、语言能力、运动天赋、音乐天赋、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等特质具有高度遗传性。
我一直有留意家族历史,发现我那些爱不释手的事儿都在家族里有一些影子。我从一周岁起就有用不完的表达欲,听见动物叫或音乐就忍不住模仿,这种天性可以追溯到年轻时给全村说书的外公、听一遍就能唱出越剧原曲的外婆;我长期学习的倔劲儿,大概率源自我爸,他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力不是强项,但是很用功,他年轻时痴迷于学多门外语、古埃及文,再到专心研究中国古文三十多年,每天都在书房里学习。所以呢,特定的基因倾向,再加上环境刺激,不知不觉影响了人的喜好和性格,家族特性会有聚集现象。
谁也不知道基因的力量到底占比多少,大自然有太多的神秘未知。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充分利用家族提供的基因和环境,在这基础上,努力创造家里提供不了的环境,允许“发育扰动”的不确定性发生,去创造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
2
超越身体边界
By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评分:☆☆☆☆
主题:资本主义把人变成工作和繁殖机器,我们能否超越劳动束缚?
意大利马克思女性主义者西尔维娅·费代里奇(Silvia Federici)长期致力于资本主义侵占人的身体的研究。她在《超越身体边界》中写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身体被不断规训和改造成工作机器,不同形式的强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剥削劳动,从而将人类劳动变成财富积累。资本主义从最初的鞭子和辱骂到如今把任务碎片化的科学管理,让人失去决策的能力、自主性、创造性,制造“无处可逃”的生活。
一、男性面对工作剥削,女性面对工作和生育双重剥削
费代里奇强调,男性面对工作剥削,而女性受到的是双重剥削 — — 既要面对工作和家庭中有偿或无偿的工作规训,还要成为国家的繁殖机器。
从19世纪美国本土的奴隶育种产业、到当代的堕胎定罪,国家一直想要控制女性的身体。“如果生产过程中没了劳动这个环节,资本主义很可能会崩溃。人口扩张本身是为了刺激增长,因此,任何资本部门都无法对妇女的生育意愿漠不关心。” 就算机器能慢慢替代人,国家仍需要人类劳动,工作本身没有消失。因此,资本主义侵占女性的生育能力,让其服务于劳动力和劳动市场的再生产。
她认为,女性要重获选择权、对身体的掌控权,无法只通过少生孩子、不生孩子、工作赚钱来实现,而是要“迫使国家交出我们家庭和社群所需要的资源,以至于我们不必从事两份工作,不必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为钱发愁上。”提高女性的权益和地位的关键还是解决经济基础,重新分配资源,减少工作,重新掌控生活。
二、资本通过“创新”瓦解人们的抵抗
为了瓦解人们的抵抗,资本主义变出各种花样来机器化我们的身体,医学、心理学都是为权力和市场服务的同谋。脑叶切除术、电击疗法等治疗方式,都是为了整治不听话的身体,使我们更加温驯和多产;心理学最初是用来介入劳工和资本之间的冲突,控制劳动力,不批评工作规训是有害的,也不把精神健康和缺乏保障、反抗工作联系起来。如今的员工比以往更难管,发达国家的资本就发明出了不稳定的雇佣模式,随时替代员工,对那些不服从的人实施大规模监禁。
三、出卖劳动力和卖淫一样
费代里奇犀利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工作场所中出卖劳动力,和卖淫没什么区别,“我们同样该承认,有些赚钱的方式比卖淫更有辱人格。卖掉我们的大脑可能比卖掉我们的阴道更危险。” 她建议,废除所有形式的剥削,建立一个我们不必出卖身体的社会。但具体怎么废除,她没有给出答案,她也只字未提大部分乌托邦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四、没必要自我牺牲
她反对“自我牺牲”的精神,我们没必要压抑自己,做违背自己需要、欲望和潜能的事,而是收回我们的再生产手段,包括土地、水、商品和知识的生产、做决策的权力,我们应该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五、劳动本身能否被消除?
我很欣赏费代里奇的马克思女性主义理论,把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分析得淋漓尽致,但是她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我很好奇,劳动是因为资本主义而产生的吗?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劳动本身能否被消除呢?
这个地球上,除了凤毛菱角的富翁可以把这些活动外包给庸人,大多数人还是要自己劳动;就算都外包出去,人类劳动本身也没消失,只要人存在于地球上,就要通过劳动对自然资源进行转化,满足吃喝拉撒。我曾经认为欧洲高福利国家的人拥有了人类社会最高的生活水平,劳作时间较短,但我的一位欧洲朋友跟我抱怨,欧洲人还是觉得活的很累,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周末回到公寓独自收拾房间,完全不剩多少个人时间了,希望机器时代快点来,替人完成这些琐事。我甚至开始遐想,人能不能进化出光合作用的功能?这样是不是就省去了吃喝拉撒的需求和时间?也没有任何经济发展和剥削的可能性了?
费代里奇批评资本主义在圈地运动中把人和土地分离,从而提供工业劳动力,不分季节的让人劳作,延长工作时间。但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社会中,人的劳作时间好像也不短,甚至更艰苦。在部落和氏族社会中,人口少,人类学家说那时候的人每天花在打猎采集上的时间可能比工业社会的工作日要短,但是学者可能没考虑造房子、砍柴、挑水、缝补衣物、养育这些活动的时间,加上去也不短。随着人口增加,食物来源不足,农耕社会出现,生产技术那么落后,耕地、播种、除草、收割、生火做饭就可以把人累得虚脱。封建社会,土地由贵族拥有,佃农也没有土地,而是在贵族的土地上干活,换点生存资源。奴隶社会更不用说了,任人宰割。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一部分原因也是人的欲望驱使,用更少的时间满足更多物质需求,不必恐惧恶劣的生存环境。
未来劳动能不能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呢?或许AI的发展是个契机,机器取代现在的劳动形式,从事所有物质生产,人就负责享受机器创造的财富;当然,AI也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劳动形式,人还是要不停地干,或者更可怕一点,把人变成供给机器的食物、燃料或算力,创造出新型奴役。
关于如何消除劳动这个问题,我目前实在想不通,也许除非人类灭亡,不然劳动似乎不会消失吧……
3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By [瑞士] 彼得·哈夫纳
评分:☆☆☆☆
主题:为什么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不再相信良好社会的存在了?
在阅读了社会鲍曼所写的《工作伦理、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之后,再读一读这一本简短的访谈录,它基本涵盖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和焦虑来源 — — 我们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我们不再信任国家和市场,这两股力量也无法弥补它们的破坏性,人类创造了精密的制度,这些制度却似乎不受控制了,原来要靠共同体(国家、法院、议会等组织)来的解决的问题,落在了个人的头上。一脚已迈入坟墓的鲍曼感慨道,“我不再相信有良好社会这样的东西了。”
读完整本书,我在想,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实行什么样的主义、技术有多进步,打造出来,依旧是千疮百孔,制度是人创造的,而人性本身就带有诸多bugs,骨子里的自私、贪婪和攻击性自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资源的乱分配。
身为共产主义者的鲍曼也有类似的感叹:“对我们的生存来说,神是不可或缺。” 在任何时代人对宗教都是有需求的,这个时代的宗教不是指那种制度性的宗教,而是个人的信仰和超然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叫做灵性。我们都在找比自己伟大的东西。“没有宗教,人性是不可设想的。我们不可能都是圣人,可如果我们之中没有神圣的人,那我们甚至连人都不是。他们为我们指明方向。他们向我们展示,超越之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可能性。”
4
Why Buddhism is True (洞见)
By Robert Wright
评分:☆☆☆
主题:为什么情绪和自我都是大脑产生的幻象?
一切感受、情绪和自我都是大脑产生的幻象,理性其实也是由感受的脑区驱动的,我们就像牵线木偶,由自然选择设定成痛苦焦虑的模式。自然选择才不关心我们是否自洽、内心富足,它只会驱动你产生有害的念头、私欲、贪婪、执着、仇恨、恶意、自负、骄傲、利己主义,最终导向增加生存和繁衍几率这一目的。如果我们要获得幸福,我们就要拒绝成为七情五感的奴隶。
以上的分析并不只出自佛教哲学,而是出自进化心理学家 Robert Wright 的科学论证,Wright 引用了很多神经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大脑扭曲了现实,驱动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的理性推理系统也并不是独立于感受的,而是和多巴胺奖赏系统高度相关,说白了,我们只是生物基因传播的皮囊工具。”你可能认为自己是自己电影的导演,但实际上你是在看电影。更糟糕的是,电影可能正在导演你。当然,除非你设法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
要摆脱人类的困境,最好通过内观,静静观察你的所有情绪、大脑所做出的评判,拨开幻象的云雾,不被它牵着走,看见这世间不带有价值评判的真实面貌。
我个人比较喜欢前半部分,通过科学文献论证佛学所说的幻象,与东方哲学完美融合;但是后半部分作者喋喋不休讲着他内关修行的经历,用西方的英文来解释这种抽象的感受,味同嚼蜡,用词和佛学理念严重脱轨,不如读一读中文佛学作品。但这本书之所以在西方国家那么火,也是因为 Wright 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本土化,不然自我意识强烈的西方人很难理解东方的无我、空、圆融这些概念。
5
Emotional Blackmail:(情感勒索)
By Susan Forward
评分:☆☆☆☆
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杀伤力越大?因为他们利用你的心理和情感软肋来优先实现自己的目的。心理治疗师 Susan Forward 将其称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者利用你的恐惧、义务感、内疚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被勒索者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动妥协牺牲的条件反射。
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情感勒索者内心是焦虑、没有安全的,通过勒索来投射自己的不安;而被勒索者往往是因为自己心理上的弱点,例如过度在乎别人感受、习惯自我怀疑、渴求他人肯定者、过度孝顺、过度遵从权威,而自动承接了威胁,把勒索者惯坏了。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还是得切段自动投降的心理机制,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捍卫立场和边界。谁痛苦,谁改变,当你做出改变之后,勒索者或许也会慢慢改变。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可能是关系分崩离析。但不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后果更糟,你会失去自己的完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对自己了解越来越少,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以及信仰什么。你的核心将变得薄如一片树叶。” 如果你总是不得不妥协于情感勒索,那么拯救这段关系还有什么意义呢?
6
Die with Zero(别把钱留到死)
By Bill Perkins
评分:☆☆☆☆
周围人都说年轻时就要学会延时满足,提早存钱,积累财富,这样老了才能享受生活。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等到了晚年,大多数人真的还有时间、健康精力来享受生活吗?你用青春和血汗换来的钱,还能保持同样的效用吗?
对冲基金管理人 Bill Perkins 提出了颠覆传统储蓄的理财观念:死前存款归零 (Die with Zero)。如果是正处于温饱困难的人,这本书可能对你没有用处,但是适用于正在工作中消耗精力的中产青年。(完整书评:《別把钱留到死》:死前财产归零,活出无悔一生)